意外险苦平台暗箱久矣,但改革真的会降价吗?

来源:今日保 2020-03-09 17:51:25

摘要
3月5日,一纸《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直击意外险行业三大痛点:搭售和捆绑销售、手续费畸高、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从早年的汽车票、火车票强卖意外险,到平台时代去哪儿、携程等OTA巨头捆绑机票攫利意外险超高手续费,再至现金贷下意外险销售的沾血暗箱,意外险苦强势平台、渠道久矣。是故,上述改革意见一

  3月5日,一纸《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直击意外险行业三大痛点:搭售和捆绑销售、手续费畸高、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

  从早年的汽车票、火车票强卖意外险,到平台时代去哪儿、携程等OTA巨头捆绑机票攫利意外险超高手续费,再至现金贷下意外险销售的沾血暗箱,意外险苦强势平台、渠道久矣。

  是故,上述改革意见一出,一片降价、治乱声,似有大快人心之感。但仅将市场化改革的理解,着重于“降价”不免片面。

  “改革”着眼的市场化利率,当理解为: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改革有降价的可能,也有涨价的可能。

  即便极端险种的费率情况也是由特定市场环境决定的,“卖机票不赚钱,卖保险才赚钱”的语境另一面也是平台的溢价,“羊毛出在猪身上”,行业不幸成了后者。

  可见,价格的形成极为复杂涉及多方因素,如同费率一样,手续费亦是价格的组成部分。降抑或涨,均非一方可定,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综合作用。

  这也是市场化改革监管导向的题中之义。

  1

  再看千亿意外险:一个获客型、创费型险种

  135亿件保单、1175亿保费、2825万亿保额、以2%的市场份额夺走全行业44%风险保额的意外险,这是意外险2019年的成绩单。

  近年,意外险发展蓬勃:六年意外险复合增长率达16.7%,乃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更是获客型、创费型险种。

  镜子的另一面,则是市场乱象频发、定价精细化不足和行业发展根基薄弱等问题。

  从定价机制看,全行业尚未拥有一张统一的意外险发生率表,意外险定价假设规定不够完善,定价的精细化水平不够;

  从发展根基看,包括意外险风险等级和职业分类标准、产品条款示范标准、反保险欺诈长效协作机制在内的标准化体系尚未实质性建立;现有意外伤残评定标准还不够完善,与意外险高质量发展的配套体系和监管制度亟待全面构建、健全与完善;

  从市场乱象看,意外险搭售和捆绑销售、手续费畸高、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等乱象频频发生。

  这是《关于加快推进意外险改革的意见》点出的意外险问题,并明确将在两年内围绕市场化定价改革、市场行为监管、发展根基等三方面综合施策,并给出了最终的改革方向:建立意外险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更好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意外险市场高质量发展。

  这一意外险顶层设计指向的是:市场化制度的长期系统建设。何为“市场化”,即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构建前端市场化费率形成机制的同时,也应实事求是地考虑到后端手续费亦是市场价格一部分的既定现实。

  因此,市场化的前端费率与供求关系决定的后端手续费自由浮动,才能称为实质性地建立了意外险费率市场化机制。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推动全行业意外险蓬勃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根本路径。

  2

  

  寻根高手续费三大逻辑:渠道垄断+信息不对称+体验不佳

  此次意外险改革意见提及建立产品回溯制度,管理畸高手续费,极具震慑性。

  这被市场解读为,淘汰或改进赔付率低、手续费高的意外险产品,让利消费者。

  仔细推敲,赔付率为什么低?

  意味着在风险损失率大致稳定的前提下,产品保费充足度和定价高。

  这么高的产品价格为何还能够卖出去?

  要么是合作中介机构拥有渠道垄断优势,消费者无从选择;

  要么是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约束下轻松找到其他渠道购买;

  或者是已知渠道投保不便捷和消费体验不佳。

  这也是当下意外险在几乎同质,供给无限充足的背景下,依然会在第三方平台出现赔付过低、保费过高产品的原因。

  那么手续费畸高的原因?业务获取成本高,但这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保险公司一直想降低后端的手续费支出,以较小的成本获取业务,遗憾的是:市场不以保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

  事实上,价格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机制之一,也是调节供求关系平衡的信号,市场以价格的变化调节供求平衡。

  而微观层面的各家主体经营亏损与盈利,也是市场化自我选择和自我经营的结果。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加强第三方平台审批,以有效供给带来充分竞争,是否可以达到降费提升赔付的目的。

  这一次,新的监管办法提出加强信息透明度,也应是基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和消费者对投保渠道了解不充分的现状,矫正外部信息不对称,让价格机制得以有效发挥,进而达到降低费率提升赔付的目的。

  3

  

  降价的最大阻碍:后端手续费几乎是唯一竞争手段

  纵然行业尚未拥有统一的意外险发生率损失表,精算实物标准参数尚未实质性建立,保险主体各自的精算定价也不相同,但基于各家主体品牌实力、服务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策略的不同,通过激烈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已经形成各自的市场定价。

  事实上,定价除了前端费率暨特定保费外,中介手续费和激烈竞争导致手续费返还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从意外险市场运行实际看,充分竞争的保险领域,后端的手续费早已演变为产品价格的一部分。

  实事求是地说,业务员和中介机构也不想让渡给平台或客户额外利益,但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其不得不拿出部分手续费返佣。原因,你不返,有人返,参照本世纪初白电市场的价格联盟及破裂,可知价格管控和行业自律很难长时间约束市场。

  推演未来:后端手续费的竞争变成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伴随类似车险的意外险全行业定价标准和参数的确立,各家主体将依据全行业的纯风险损失率和自身的附加费用率定价。

  如此,考虑到处于同一梯队险企附加费用率差别不大的情况,此类处于同一梯队险企的竞争将如同商业车险一样:尽管各公司费率不同,但无法真正拉开前端费率价格上的差距。

  使处于不同梯队的公司,针对因附加费用率差别较大而导致前端实际价格差距过大的事实,在不得随意变更条款费率的威慑下,前端价格劣势的公司也必然会通过抬高后端手续费,弥补竞争劣势。

  因此,即使本次改革意见实施后,意外险费率彻底市场化,后端手续费作为竞争的一个凭仗,也不可或缺。更何况,出于当前意外险激烈的市场竞争,前端费率早已完全市场化。

  4

  

  手续费管控下的推演:两重考验

  基于上述推演,一旦监管对意外险的手续费管控同商业车险一样,实施限制管控,那么将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如果高压监管威慑效果明显,且手续费限定比例低于改革前的手续费支出比例,那么同商业车险严格执行“报行合一”带来的效果一致,消费者购买的意外险实际支付成本或许还会提升。

  况二:如果高压监管威慑效果明显,且手续费限定比例低于市场实际的手续费支出比例,那么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额外给予返还的利益由于没有了手续费出口,只能通过虚列费用、虚假理赔等变通,将会进一步加剧意外险财务数据的不真实性。

  一言蔽之,一旦对手续费采取固定比例限制,或将打破本就健全的后端价格市场化机制,将存在加大消费者购买支出成本和加剧财务数据不真实性的可能性。

  这一幕已在个别险种有过上演。当然,强力“治标”也是为“治本”赢得时间。

  即通过“有形的手”管控低赔付险种的高手续费,使其维持在合理区间,在让利于消费者的同时能够推动意外险高质量发展。

  期间的难点在于,无数案例告知我们,价格乃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一旦价格受到人为干预与管制,价格传递信号时效,往往会引起市场资源的加速错配。

  对消费者而言,非价格敏感型、保费件均较小的意外险利益的最大保护,当是保障赔付,和用户体验。这一领域方才是保险行业的自留地。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