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毒COVID-2019: 全球暴跌预示的悲惨剧本

来源:金舆资产 2020-03-17 04:07:29

摘要
导语:灰犀牛就在那里,每个人都看得见,只是不知道它是在打盹养精蓄锐还是根本没有奔跑的能力。过去三个月,人类在抗击病毒上所做的努力至少可以打80分,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做得最好的一次,然而这一次人类有可能仍然无法避免遭受病毒的重创——全球大流行、人道主义灾难、巨大的次生灾害和经济危机。但愿这一切不会发生

导语:

灰犀牛就在那里,每个人都看得见,只是不知道它是在打盹养精蓄锐还是根本没有奔跑的能力。

过去三个月,人类在抗击病毒上所做的努力至少可以打80分,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做得最好的一次,然而这一次人类有可能仍然无法避免遭受病毒的重创——全球大流行、人道主义灾难、巨大的次生灾害和经济危机

但愿这一切不会发生!

目录

一、只是一次重流感?

二、隔离有效吗?

三、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四、资本市场反应过度?

五、人民的希望在哪里?

六、结语

一、只是一次重流感?

当我们面临这样超级历史大事件可能发生时,统计和类比是没有绝对性意义的,而要靠推断和演绎。我相信人类的认知和智商足以理解和预测事件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但人类精英们并不会发出独断但最有价值的信息,政府官员、专家和媒体的表述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并不来源于道德,而来源于认知、理解和倾向。认知会导向决策,而决策能力和决策效果的局限性必然反过来影响认知的客观性。

作为投资管理人,对重大时事观察是一个职业习惯,这也可能会对投资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谈谈我对疫情发展的理解。

即便在武汉封城之后,国内外媒体都会提到一种声音,认为这只是一次新的相对严重一些的流感,行政部门并没有必要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去应对。实际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应对都是循序渐进和“稳健”的,而非如临大敌,这种应对方式看上去非常合理,但结果可能是糟糕的。人们不可能费上老大力气把一个没有理解和没有感受的威胁扼杀在早期,这种稳健的应对方式背后是对病毒认知不足形成的集体战略误判

一种病毒是否构成严重的流行病威胁,需要对几个核心指标进行评估,并且要综合在一起来研判。

首先,传染性,即基本再生数,反应了在一般情况下病毒的传播性。关于这一点,在相对早期学术界已经形成定性的共识——具有相对较高的传染性,也就是说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会形成流行;

其次,病死率,即累计死亡人数占累计感染人数的比例。当病死率很低的时候(比如显著低于0.1%的流感),并不会形成恐慌和重大社会事件。关于病死率存在两个严重的误区使得海外各国在应对疫情的时候政策失当。一方面,病死率应该看全病程,而非发病初期。早期湖北以外的病死率低于0.5%并且在持续下降,甚至一度下降到0.3%以下,这给人一种低病死率的假象(重流感的说法由此而起)。实际上看全病程的话,湖北以外的病死率大约在1%左右,这已经显著高于流感一到两个数量级。另一方面,病死率数据在是否有治疗的情况下,差异巨大。武汉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湖北省以外说明了这一点——早期武汉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如果以武汉这个样本来推断,无治疗下自然病死率可能会很高,5%?甚至10%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数据显示重症率很高)。对无治疗条件下自然病死率的客观认知非常重要,实际上在大流行的情况下,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实际供给的100倍,在宏观上这近似于无治疗条件。

再次,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意味着人类在防控方面的努力是否有效。COVID-2019主要靠飞沫和接触进行持续人传人传播,同时无症状感染和潜伏期也可能传播等特性,使得防控存在困难,但在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下,会产生不错的效果——过去一个多月中国的实践已经说明这一点。

我们可以总结近年来重要的几次疫情的基本情况:

关于病毒COVID-2019: 全球暴跌预示的悲惨剧本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作为地区性或者全球性流行病事件,传染性都不会低。重要的是传播方式,人类是否能够以较低成本显著降低传播并控制疫情——如果自然病死率特别低,放任自流才可能是最优对策。COVID-2019病毒从单一指标上看不出恐怖之处,但是综合来看,是个大麻烦。

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可能是,早期大多数国家行政官员和媒体低估了病死率,有可能同时还低估了控制疫情扩散的难度,自然也低估了后果。这一次,病毒会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偷袭并重创人类吗?

关于病毒COVID-2019: 全球暴跌预示的悲惨剧本


二、隔离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