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翻倍、80万提成却没了 这家量化私募太坑了
摘要 投资收益翻倍,80万提成却没了,这家量化私募太坑了来源: 资事堂近日,一位量化圈“网红”爆料了部分私募的“黑幕”。这位网名叫babyquant的从业人士,以前就经常利用自媒体平台讲述行业现象。6月2日,他再次撰文揭露量化私募的一些内幕,准确说是知名私募内部运作的“不公”现象。由于量化私募一直以来都是
投资收益翻倍,80万提成却没了,这家量化私募太坑了
来源: 资事堂
近日,一位量化圈“网红”爆料了部分私募的“黑幕”。
这位网名叫babyquant的从业人士,以前就经常利用自媒体平台讲述行业现象。6月2日,他再次撰文揭露量化私募的一些内幕,准确说是知名私募内部运作的“不公”现象。
由于量化私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群体,平时也比较低调,外人很难一窥其内部运作机制。
借着这位“网红”的爆料,我们得以更近距离、更深度地了解他们。
01
策略人员VS码农,谁多谁少?
这位“网红”爆料:有些私募策略研究人员数目少,但码农数目异常多,但这些码农也要吃饭的。
如此吐槽,这类私募所谓的“黑”指什么?
爆料文指出,上述现象就导致了量化可以拿到的钱不会很多。比如有的私募,可能他们说做策略的只有三五个人,但一看黑压压的有三五十位码农。
实际上,一家量化私募内部团队有两大核心群体:策略人员、代码人员(亦称码农、程序员、量化IT人员),需要相互合作才能保证基金管理顺畅。这与股票多头私募的基金经理占相对主导的模式截然不同。
一般来讲,策略人员涉及量化交易策略研发、算法实现,比如高频、中高频、日内、低频等策略;代码人员主要负责量化交易系统开发和搭建、量化策略的实现(包括编程)等。
02
涉及内部利益分配
如上文所述,策略人员和代码人员的人数多寡,不仅涉及内部合作模式,还涉及利益分配环节。
部分头部量化私募中,两类人员的数量基本对等,甚至内部并不鼓励岗位流转。
由于策略不同,策略与代码人员利益分配亦不同。据悉,中低频交易策略,对策略研发要求较高,业绩提成对策略人员激励更高;如果是高频策略,对交易系统要求更高,码农所得到激烈则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量化策略是私募基金盈利的核心,一定程度上造成码农在激励机制中遭到“边缘化”。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策略与代码人员的专业背景并不一样,前者更倾向于数学、统计、物理、天文等学科背景,后者一般来自计算机软件工作专业,涉及不同的认知与思维方式。
03
不兑现奖金激励?
这位名为babyquant的作者,称这家50亿以上规模的量化私募,出现了不兑现奖金、更改奖金计算公式的现象。
他更透露了这家私募的身份线索:今年一季度股票中性策略平均收益率7%以上(也可能是好几家私募共同存在的问题)。
据悉,一位在上述私募管理2000万自营基金的人爆料,他一年的操盘收益率为100%,本来可以提成4%,也就是80万元,但老板称回撤太大就不给了(30%的净值回撤),结果只剩下月薪2万元,老板净赚2000万-24万=1976万。
此外,还出现一家量化私募在发奖金前1个月公司突然更改了奖金计算公式,比如原来超额10%就有的现在要超额15%等等。
实际上,现在很多头部量化私募,自营规模与外部非公开募资规模旗鼓相当,且更重视前者的管理。因为自营收入全部归管理人,对外募资产品只能提取一部分业绩报酬,因此出现高收益的“打榜”产品多为量化私募自营产品。
一般来讲,自营产品的管理对团队的激励应该更高。
由于私募机构没有信息披露机制,我们无法获悉详实的内部激励方案。
公开信息中,股票多头策略的高毅资产,曾经对外谈及过内部激励模式。
具体情况如下:利润分配机制中,投资经理将获得业绩提成的大部分(其中一小部分将用于奖励研究员),使优秀投研人员的收入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还有一个奖金递延机制,即投资经理的奖金超过一定的金额以上的部分要再投回到所管理的产品中去,分若干年分期取出,以保持团队稳定性。
此外,知乎平台上还有一个业内人士做了业绩分成的测算,以年化回报20%为例,备案产品中约定管理人的业绩报酬提取比例为20%,团队在上述20%提成五分之一。
比如管理规模5000万,团队获得的提成在40万,那么究竟如何分配给策略人员和码农,这考验着量化私募的内部机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