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去刚兑”时 我们在说什么?

来源:牛邦Kermp 2018-07-23 08:20:01

摘要
7月16日,一则上海永利宝推送的APP弹窗在网络发酵,该推送称,平台董事长余刚、董事兼CEO张玉丰已经失联,请投资人速速报警进行维权。显然,今年的网贷爆雷案又新增一枚。自从今年4月善林金融倒闭开始,6月下旬,唐小僧、联璧等四大高返平台纷纷出事,7月9日上午,倒闭潮热浪烧到杭州,多多理财接受公安侦查,

  7月16日,一则上海永利宝推送的APP弹窗在网络发酵,该推送称,平台董事长余刚、董事兼CEO张玉丰已经失联,请投资人速速报警进行维权。显然,今年的网贷爆雷案又新增一枚。

  自从今年4月善林金融倒闭开始,6月下旬,唐小僧、联璧等四大高返平台纷纷出事,7月9日上午,倒闭潮热浪烧到杭州,多多理财接受公安侦查,当日夜间,深圳接棒,运营了五年时间的老牌P2P钱爸爸暂停运营。神州大地一时雷声阵阵。

  在爆雷的背后,刚性兑付扮演着无形的推手,各大媒体、论坛、大咖们纷纷长篇大论地热议着刚兑的危害。

  那么究竟什么是刚兑?网贷平台和刚兑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监管层铁了心要去刚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刚兑到底伤害了谁的利益?

  有违投资规律的刚兑是怎么产生的?

  刚性兑付指的是金融产品到期后,金融平台必须还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如果平台借款企业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平台就先兜底处理或者垫付。刚兑就是把金融投资给变成了“高收益、零风险”。除非金融机构宣布破产,否则本息是肯定可以拿到的,投资者无需任何操心。

  乍一听,这是利好投资者的事呀,平台可以兜底,旱涝保收,投资多省事。你现在要打破刚兑,还能不能让人放心投资?

  但殊不知,安全、放心从来不是用来形容投资这件事的。资产的高收益、高流动性、低风险三者本身不可能同时实现。

  既然刚兑的存在本身有违投资规律,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刚性兑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一方面,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高净值人群开始涌现,他们对财富有很强的保值增值诉求,却苦于没有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由于负债率较高,融资不受银行和股市“待见”。

  于是双方的诉求通过信托一拍即合,至此信托行业真正迎来了大爆发。

  然而,比起股市、银行的严监管,信托市场的监管却一直没有跟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的监管属于多头监管,之前有银监会保监会(现在已合并),证监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年处于“三不管”地带的信托,就内生出独有的一套机制,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刚兑。

  刚兑,长期潜规则的操作

  事实上,所谓的刚兑根本没有法律条文做背书,完全是行业的潜规则。一开始是信托行业,然后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一出现兑付问题,就先刚性兑付,然后金融公司再去找借款企业追债,几乎成了所有类似事情的解决流程。

  长期以来,大家慢慢默认了刚兑这种操作,此前,如果有信托产品不是如期兑付,可能会遭受处罚甚至被暂停信托业务。

  所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衡量,大家都宁可拿老本补窟窿,也不能被处罚。

  此外,各类信托平台竞争严重同质化,拼的除了收益就是安全了,市场上项目多,竞争又激烈,计较一地一城的得失,无异于见了芝麻丢了西瓜。好在前几年的市场红利和制度红利也让机构有刚兑的这个底气,刚兑出去,很快就又赚回来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就算刚兑只是潜规则,不符合投资规律,但我实实在在拿到本金和利息了呀,这对投资者是一个很有利的条款呀,就让金融机构去竞争去兜底背锅吧。

  但俗话说的好,事出反常必有妖。刚兑看似保障了投资人的收益,但其实是一剂慢性毒药——它没有消灭风险,只是通过风险后移的模式来转移风险,最后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刚性兑付是一种骗局。

  放长远看

  你我都是刚兑的受害者

  最近一位外国学者在中国专门调研诈骗案例,他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因为没想到诈骗在中国这么容易。

  为什么诈骗很容易?因为所有人都在追求低风险高收益高回报,大量诈骗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非理性投资。

  而要求刚兑,就是一种非理性投资。

  原罪一:刚性兑付催生了“刚性泡沫”

  刚性兑付最大的恶果就在于让资产价格脱离实际的基本面。“在最疯狂的时候,平台追逐的就是把产品卖出去,至于价格,无所谓。这就导致了资产的价格越来越高,催生出了‘刚性泡沫’。本该破灭的泡沫,由于有刚性兑付的支撑,成为了击鼓传花似的博傻游戏。就像现在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买房子,明明知道风险很高,但是总觉得没有没问题。理由是,之前并没有出过问题。”

  原罪二:借新还旧,风险没有隔离

  再牛的机构,也有可能投资失败。而投资失败还要刚兑,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借钱,但在目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的钱不好借,那剩下一条路——拆东墙补西墙。

  虽然适当的资金周转对金融机构来说,或许可以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却没有将风险有效隔离,一旦借新还旧的资金没有跟上,金融平台就只能跑路。所以说不是每一个跑路的都是带着钱跑的,有一些是负债累累而被迫跑路的。

  而长期刚性兑付最大的危害就在于,让大家以为投资就是储蓄,丧失了风险意识,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高息揽投资,不断扩大规模,成为真正的庞氏骗局。

  人家一开始就冲着圈钱的目的去的,你能保证自己不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原罪三:刚性兑付无法使收益与风险匹配

  某机构发个理财产品,收益率10%,实施刚兑。其他资产管理人,收益率也是10%,但不刚兑,人家就卖不出去产品了。

  都是10%的收益率,但前者隐藏危机的概率很大,而后者虽然合规却不受待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出现了。

  只有打破了刚兑,投资者手里的钱才会流到那些风险控制做的比较好、资本比较雄厚、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公司,优胜劣汰,对于资源配置来说是件好事。

  长远来说,投资者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投资风险偏好,看清市场真实的收益水平,投资之路才能走得长远。

  破刚兑不代表放任自流

  目前的中小投资人,是最脆弱也是最有冒险精神的一个群体。一方面追求高收益,另一方面却无力也无心去判别风险。

  中国的网贷平台为了迎合投资人的喜好,创造了高收益“刚性兑付”产品,一路狂欢至今,虽屡遭监管刹车,但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平台都已中毒太深,戒除必然伴随着阵痛。

  虽然刚兑不可持续,但破刚兑后,投资人也会担心,如果不良平台借“破刚兑”的名义,以“金融中介”自居,放松投(贷)前、投(贷)中、投(贷)后的管理,又该如何是好?

  资管新规中提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投资者承担了一部分风险,金融机构也需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平台应当进行充分的尽调,并做好之后的管理,在能力范围以内,维护投资人利益。引入履约险、引入第三方担保是监管政策鼓励的模式,也是保护投资人利益的有效措施。

  随着监管的日渐趋严,破刚兑不代表平台可以随缘调查、佛系管理,反而应该把风险意识放到头号重要的位置。

  对此,首先是有监管的制约,同时我们要相信有志于在行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一定会爱惜羽毛,做到尽责尽职,毕竟一家总是逾期的平台活不了太久。

  此外,买方卖方也需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比如,现在经济增速整体也就7%~8%,如果你追求3个月15%的收益,本身就是有违常识的。

  遗憾的是,在市场疯狂时,很多人把这些基本常识都忘了。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