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销售结构性存款探营:“假结构”产品仍低调存在 销售话语趋于谨慎

来源:证券日报 2019-11-08 15:45:43

摘要
高达10万亿元的结构性存款迎来了监管“加码”。10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要求银行在销售结构性存款时要参照“理财产品销售”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揭示结构性存款的投资风险。随着新规落地半个多月,北京地区各大银行正在销售的结构性

高达10万亿元的结构性存款迎来了监管“加码”。10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要求银行在销售结构性存款时要参照“理财产品销售”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揭示结构性存款的投资风险。

随着新规落地半个多月,北京地区各大银行正在销售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有无改进?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部分银行仍在销售假结构性存款产品,但是相比之前,银行发行产品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假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和利率均出现下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介绍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及回答记者相关问题时,明显较以往更严谨,更主动的提示了产品风险。

“假结构性存款”整治效果初显

《通知》要求,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应当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相关衍生交易敞口应纳入全行衍生产品业务管理框架,严格执行业务授权、人员管理、交易平盘、限额管理、应急计划和压力测试等风险管控措施,杜绝“假结构”设计;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足额计提资本,市场风险资本不得超过银行一级资本的3%等。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产品设置接近于完全触发预期最高收益率条件的“假结构”类产品仍然存在。对比《通知》实施前后,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银行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产品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同时,假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和利率均出现下降,期限也有所缩短。

在某股份制银行网点,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品有浮动空间,但是实际上基本可以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就是属于假结构性存款,是在监管要求退出的产品当中。他以其中一款1万元起售、投资期限为98天的产品为例介绍道:“这款产品挂钩美元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若挂钩利率在单个投资周期内每个日历日均在0%—5%范围内,则客户获得利率为3.9%,若挂钩利率在单个投资周期内每个日历日均在0%—5%范围外,则客户获得利率为1.1%。”

“虽然标示着浮动收益区间,但是3个月内,美元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超过5%的概率很小,所以说它是假结构存款或者简单结构存款。目前这种假结构存款产品总规模在缩减,而且产品期限以中短期为主。”该理财经理表示。

在《证券日报》记者走访调查中发现,国有大行在售的结构性存款利率相比股份制银行的利率还要低一些。在某国有大行网点,当本报记者咨询结构性存款产品时,该网点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利率比较低,近期利率一直在下调。”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上周(10月28日-11月3日)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数量共84只,较前一周减少了39只,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12%,环比下跌8%。

银行工作人员合规销售意识增强

《通知》明确要求,结构性存款应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合规销售、信息披露等环节加强规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规发布之前,《证券日报》记者走访银行网点发现,结构性存款产品均会被理财经理介绍为“保本保息产品”、“一般都能拿到最高收益率”。近日,在记者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结构性存款以及回答记者问题时,明显较以往更为严谨。

在记者问及结构性存款产品利率是否能达到最高收益时,多家银行的理财经理对记者明确表示,“结构性存款都是浮动收益,从过往业绩来看基本上都能达到最高利率,但是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的变动我们不好判断和预测”。

某股份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假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表面上挂钩金融衍生品,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客户一般都能拿到收益上限。实际上,结构性存款属于存款与衍生产品组合的一种产品,其产品最终的收益或损失取决于嵌入衍生产品取得的收益或损失。根据衍生产品的特点,银行事前无法确定结构性存款的最终收益或损失,因此投资者能拿到的收益率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另外,《通知》要求银行遵循风险匹配原则,信息披露更及时更全面,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不得将结构性存款作为其他存款进行误导销售,避免投资者产生混淆。

在某股份制银行,该行的客户经理给记者打印了好几份资料,其中包含客户权益须知和销售流程尽职审查表、产品风险提示书和说明书、银行销售协议书和客户风险承受度评估报告。在产品说明书中,记者发现,风险提示的字眼都被银行加黑突出了,比如《通知》特别要求的“结构性存款不同于一般性存款,具有投资风险,您应当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就在销售文本的开头出现,同时,说明书中还提示,投资者应详细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的风险,并建议投资者购买结构性存款后,要随时关注该产品的信息披露情况。

银行业内人士建议,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择结构性存款时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结构性存款收益预计将下降

2018年以来,银行存款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结构性存款快速增长,同时出现了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2019年年初,结构性存款收益与票据贴现利率出现倒挂,部分企业以票据贴现资金购买高收益率结构性存款,使结构性存款成为套利工具,进一步助推了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增长,相关问题和风险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

监管层近期不断出台监管文件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9月6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北京银保监局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提出目前结构性存款业务存在产品设计不合规、风险计量不准确、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宣传销售不规范等四大问题。10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假结构性存款被点名,要求银行不得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不得用以替代保本理财,不得按保本产品宣传销售结构性存款。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相关历史数据发现,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18年8月份首次突破10万亿元,并于2019年2月份达到11.23万亿元的峰值,此后在多地出台的强监管措施影响下,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增速出现了下降迹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份,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含个人、单位)存量规模达到10.8万亿元。

“在强监管之下,假结构性存款将显著减少,当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真结构性存款,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将大幅减弱,届时结构性存款规模可能会随之下降。”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积极性将有所降低,预计结构性存款的规模和利率都会出现阶段性下降,但更加有利于结构性存款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字: